1907年8月10日,农历丁未年(清光绪三十三年)七月初二,出生于湖南省会同县伏龙乡(今坪村镇)枫木树脚村。侗族。
1913年6岁进私塾读书。
1926年11月,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。
1927年6月,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。
1927年8月1日,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,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。
1928年1月,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。
1929年后,因屡立战功,粟裕相继升任营长、团长、师长、红四军参谋长、红十一军参谋长、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。
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,中共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,改变太行、山东、华中3 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,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。
1946年7月中旬,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,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。粟裕、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。分两个阶段作战,历时45天,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、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.3万人(国民党军五分之二兵力),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,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。
1975年1月13日,粟裕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,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,被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。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,他被任命为常务委员会委员。 1977年8月,粟裕出席中共十一大被选为中央委员。
1982年5月7日,应《淮海千秋》摄制组要求,他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。同年,被任命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。
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,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。
1916年9岁 转到邻村第八国民学校读书,接受新学教育。
1918年11岁全家迁居会同县城,先后进入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。
1923年16岁参加会同第一高等小学学生抗议军阀部队欺压群众的罢课,与同学一起智斗“痞子兵”。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,被录取为选送生。
1924年17岁离家出走,经洪江到常德,准备进入第二师范读书。因第二师范考期已过,先后进入第二师范附属小学和平民中学读书。参加爱国反帝、抵制洋货等活动。
1939年1月,粟裕在指挥水阳镇伏击战、横山战斗、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,歼日伪军400余人,俘日伪军57名,并炸毁火车一列。8月,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,任副指挥。
1941年1月“皖南事变”后,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(后兼政治委员),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8月13日,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“扫荡”,连续作战42昼夜、130 余次,歼日军1300余人。8月中旬起,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,“七保三仓”, “五保丰利”(毙伤日军800多人,伪军更多),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。 12月26日,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(今江苏省如东县石庄)结婚。
1955年9月27日,粟裕参加授予将官军衔的仪式。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,毛泽东主席授予了一级八一勋章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。
1956年11月20日,增补粟裕为中央军委委员。